(资料图)
首届“宝罗杯”机器人创新大赛于3月3日在上海圆满收官。记者从决赛闭幕式上获悉,太钢技术中心物理检测所、马钢冷轧创新机器人团队和梅卡曼德获等7个团队分获一、二、三等奖。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机器人密度更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继2021年底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后,今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达到7.5万台以上,同比增长6%,产量居国内城市首位;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井喷,在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领域实现多项首台落地应用。但是,汽车产业占了机器人应用的半壁江山,万人密度超过千台,上汽临港基地更是达到了9571台/万人。但在黑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却只有100多台。机器人应用在行业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据悉,自去年6月开始,我国钢铁巨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宝武”)加速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推进万名宝罗上岗。“宝罗”不是真人,而是机器人员工,它可能是钢卷拆捆带机器人,也可能是喷印机器人,还可能是贴标签机器人、高炉巡检机器人……宝罗的模样千变万化,甚至还有四条腿的机器狗,天上飞的无人机。宝罗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取代钢铁行业风险大、环境差、困难多的岗位,实现生产现场少人化、无人化,把员工从恶劣环境、危险岗位解放出来。
万名“宝罗”上岗是宝武乃至中国钢铁行业向智能制造迈出的关键一步。此次机器人创新大赛就是在宝武发布万名宝罗上岗计划后推出的项目,旨在充分激发、汇聚全社会智力资源,共同参与钢铁行业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应用及服务,挖掘场景,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突破机器人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引领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并构筑机器人生态圈,推动机器人行业发展。
“比赛结果确实超出我们的预期。”承担万名宝罗上岗牵头重任的宝信软件机器人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大赛上的许多方案都让他眼前一亮,解决思路非常新颖,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据悉,未来5年,宝武将分阶段引入上万台不同功能的“宝罗”机器人。闭幕式上,中国宝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高建兵表示:“中国宝武在迈向世界一流伟大企业的征途中,信息高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智慧发动机,推进万名‘宝罗’上岗是重点举措之一,2023年我们将实现3000名‘宝罗’在岗。”
万名宝罗上岗是一个风向标。统计显示,上海一半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眼下有新增机器人和智能工厂改造升级计划。到2030年,将实现智能工厂建设提升全覆盖。